作科所开展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与开放共享
9月17-1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办的“2025年全国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与学术交流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安徽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正竹、水稻所所长倪大虎、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处长刘军、作科所所长周文彬、副所长王文生等领导出席会议。
交流会上,作科所童红宁研究员、徐建龙研究员、韩龙植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张洪亮教授,安徽农科院水稻所周坤能研究员等5位专家分别就水稻优异新基因发掘、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水稻遗传育种技术与新品种选育等内容作学术报告。随后,参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近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经多年多环境精准鉴定筛选出350份具有异地适应性强、高产、抗病虫、抗逆、耐直播、耐低氮、抗穗发芽等优异性状的水稻材料,现场接受各稻区育种急需的种质资源共享申请3500余份次。专家一致表示,本次会议采用“资源现场展示+学术研讨+产业对接”三位一体模式,搭建“实物+多维信息”开放共享的产学研高效利用平台,不仅共享提供优异种质资源实物,还共享了其优异特性及携带基因信息,为优异种质资源的精准高效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资源现场展示是推动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服务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三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主动面向企业、育种单位等需求方,加强资源展示与推介,促进资源与利用主体有效衔接。二是积极提供实物资源、优异特性及基因信息等关键内容,推动资源的高水平开放与高效利用。三是建立健全应用反馈与评价机制,科学评估资源利用成效,持续优化资源服务机制,为水稻产业提质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作科所组织全国水稻种质资源优势研究单位,联合开展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建立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体系,发掘各类优异种质1300余份,为水稻育种和新基因发掘等科学研究共享提供水稻优异种质资源9.7万份次,为攻破我国水稻育种“卡脖子”瓶颈、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优异种质和基因支撑。
来自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7家涉农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