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作科所实现作物全生育期耐盐碱精准鉴定

作科所实现作物全生育期耐盐碱精准鉴定

9月5日,作科所“耐盐碱作物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现场观摩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曹妃甸作物耐盐鉴定评价基地召开。作科所副所长王文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邓娴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出席活动。

a8fde42105270814e88aae54fb789a05.jpg

与会专家听取了作科所姜奇彦研究员就基地的智慧监测系统与作物耐盐碱精准鉴定平台的介绍,详细了解了该平台对盐胁迫下作物生长表型、土壤盐碱度和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情况,实地查看了不同作物种质资源在盐碱环境下的生长表现,并围绕耐盐碱种质挖掘与创新工作展开交流研讨。

会议指出,作科所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科技支撑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一是牵头制定小麦、大豆等耐盐性鉴定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创新建立了作物全生育期耐盐碱鉴定的系统性操作规程,在曹妃甸基地建成实现智慧化实时监测的作物耐盐碱精准鉴定平台。二是成功筛选出“航新糯”“南夏060”等全生育期耐盐水稻,“熊97-8”“Suttor”“ZYD362”等全生育期耐盐碱大豆,以及“航麦802”“御国”等6份1级高耐盐碱小麦,为探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供种源支撑。三是推介发布的首批耐盐碱优异资源711份已共享利用1300余份次,并整理第二批528份待发布,为中度盐碱地实现不同作物高产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等6家项目参加单位共计30余名专家参加活动。

b8b9bca5-af68-4b96-baa7-1aab1d1c5e1a.p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