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助力通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助力通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

8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通辽市人民政府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联合举办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促单产提升观摩活动。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谢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院办公室副主任徐雷鸣、重大任务局副局长谷晓峰,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通辽市市委副书记田晨光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作科所所长周文彬主持。

a1e328d8-82dc-4347-bdbd-fe89638964a0.png

参会人员观摩了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四良融合”百万亩吨粮示范区,“中玉303”万亩高产示范区,水肥精准化管理示范基地和通辽市玉米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详细听取了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和王天宇研究员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支撑全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情况和耐密抗逆玉米新品种“中玉303”配合该技术在当地的生产应用情况报告,并展开交流研讨。一致表示,作科所和通辽签订的“科技包市”合作模式,通过因地制宜研发以密植和精准调控为核心技术的栽培模式并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开展良种良法融合推广应用,帮助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成效显著。1000万亩玉米亩穗数高达5500穗,较农户常规管理亩均增密1500穗以上,预测较周边常规种植农户每亩增产200公斤。

6c6054b0-be6e-4e49-ac80-ed419eb58aca.png

1b2fe629-f24f-46b8-ae6c-50a7bb3af650.png

赵玉生表示,通辽市常年玉米种植面积2000万亩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优势产区,也是全国首个整市推进的玉米单产提升市。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李少昆团队等7个国家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415人专家库,加强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万人次。紧扣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一核心,加强高标准农田、“看禾选种”、北斗导航播种等平台建设,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栽培技术“四良”融合。并将65个自治区整建制县纳入建设范围,其中,玉米大豆工程项目扩大到今年7个盟市31个旗县。

孙坦指出,作科所玉米育种及栽培成果在通辽实施推广,多次刷新千亩方万亩片高产记录,令人振奋。他强调,一是要不断强化国家队责任担当,不断推进区域适应性重大新品种选育与提质扩面,加快良种良法技术集成与迭代升级。二是以“科技包县(市)”和“田间课堂”为载体,聚焦职业农民培训和抗逆、广适高效品种和技术推广,共同打造推进“农博士”计划。三是要持续深化院地协同与科企合作,充分与粮食优势产区结合,共同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创建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潘文博高度肯定了作科所玉米技术、品种在通辽的推广应用以及本次针对科研人员和生产主体的“田间课堂”的成效。他表示,“通辽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全国科技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和黑土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样板和借鉴。他强调,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需要点上示范,大面开花。一是中国农科院要与地方政府上下合力齐抓,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充分调度全国各地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玉米精准调控技术的本地化。二是要以玉米为标杆举一反三,加强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科技创新,全力推进过硬品种、技术成果的落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瞄准成果转化落地空间,紧抓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增强主粮作物生产能力,服务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据介绍,作科所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密植高产与三段式精准调控为核心,已在通辽市整建制推开。2025年,依托“科技包市”机制,通辽整建制推广1032万亩,带动内蒙古全区辐射超2000万亩。带动通辽市百万亩平均亩产达到945.3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三成以上。

DSC07025.JPG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通辽市农牧局、作科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以及有关企业种粮大户代表等参加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