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中乌大豆研究与创新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首次会议在内蒙古兴安盟顺利召开

中乌大豆研究与创新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首次会议在内蒙古兴安盟顺利召开

8月15日,中国—乌拉圭大豆研究与创新“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筹)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内蒙古兴安盟成功举办。该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乌拉圭国家农牧业研究院联合建设,聚焦中乌大豆科技合作核心领域,为两国大豆产业发展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主持工作)钱钰、作科所所长周文彬出席会议。会议由作科所副所长任玉龙主持。

钱钰在致辞中强调,中乌大豆联合实验室是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倡议的重要载体,对深化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充分肯定了联合实验室在实体建设、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会上,盖钧镒院士、陈剑平院士、王汉中院士等 16 位中外专家受聘为学术委员会成员,周文彬所长为成员颁发聘书,标志着联合实验室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随后,学术委员会听取了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邱丽娟研究员关于合作进展的汇报,充分肯定前期建设成效,高度认可合作前景。盖钧镒院士指出,中乌应整合耕地、技术等优势资源,探索大豆安全供应链新模式;王汉中院士建议,重点推进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强化产业链技术协同;陈剑平院士提出,要进一步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升种业创新整体效能。

联合实验室乌方代表Juan Rosas(胡安.萨斯)博士表示,大豆是乌拉圭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中乌大豆科技合作对支撑中乌大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乌方将与中方共同完善联合实验室建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周文彬表示,中乌大豆产业合作具有天然互补性和战略契合度,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两国农业科技界的共同期盼。作科所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从三方面深化合作:一是建立种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异基因互鉴利用。二是聚焦联合育种、绿色栽培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三是加大青年科研人员互访培养力度,构建可持续合作人才梯队,助力两国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汇聚了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乌拉圭国家农牧业研究院等10余家单位37位代表参会。此次会议,为中乌大豆科技合作明确了方向,将推动两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大豆.jpg

大豆-2.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