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人才团队» 院士» 金善宝(1895-1997)

金善宝(1895-1997)

 

 院士简介

金善宝(1895—1997),男,浙江诸暨人,著名农学家、教育家。1920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1926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学系,1930 年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遗传育种。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
  我国小麦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早期育成的“南大2419”、“矮立多”等小麦优良品种,最大年种植面积达467 万多公顷;发现并定名了我国独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 《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等专著,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科学,特别是小麦科学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曾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其论文汇编为《金善宝文集》。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 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需要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他是我国小麦科学研究的先驱,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知行合一、坚定追求科学之路的赤子丹心和坚强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成果遗产和精神财富。

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

青年时代的金善宝最大的愿望是能以自己的学识,为发展祖国农业作贡献,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造福,回顾老院士的人生,他做到了。

立志学农造福民众

夏日,山上桑荫碧染。金善宝随母亲在桑园里采摘桑叶,看着慈母操劳的身影以及鬓角增添的白发,他在心里暗暗立志:以后一定要学农,改变家庭的命运。
  金善宝自幼聪慧,6岁开始便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3岁那年父亲病逝,私塾停办。金善宝常在读书之余帮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中学,每年寒暑假几乎都与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劳动不仅锻炼了金善宝的体魄,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不仅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也痛感中国农业生产的落后。
  强烈的求知欲和改善农村农民贫困落后状况的愿望不断地激励着金善宝,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且顺利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亲自为这个平时说话不多,但很有心计、勤奋好学的山村学生联系了工作,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金善宝婉言谢绝了恩师的积贤美意。
  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宗敬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资助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筹建小麦试验场。邹先生闻讯立即又举荐金善宝去试验场当技术员。皇城小麦试验场虽然只有7.06公顷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不多,但是,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于是,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举荐,开始了科研生涯。几年间,金善宝在农事试验场从事小麦、玉米和大豆科学研究,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28年,金善宝到杭州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任教。1930年应考录取,出国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课程,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参加作物育种工作。
  离开祖国去美国求学之际,金善宝就对“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的古训十分赞赏,他决心为这个“天”和“本”出力、效劳,造福于人数最多、生活最苦的祖国农民。他到美国留学的目的,是要亲自了解国外的农作物育种方法、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术。他最大的愿望是能以自己的学识,为发展祖国农业作贡献,为提高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献身。
  1932年初,金善宝毅然离开美国,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

赤子丹心报效中华

归国后,无数个夜晚他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先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
  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生活、工作条件的困难,从790多个县中广泛搜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起到了增产作用。
  为了改变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文献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连同早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抗战前夕,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教授的金善宝随校西迁到重庆沙坪坝。重庆沙坪坝,一座临时建筑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平房,屋内仅有两张单人床和一张两屉木桌,金善宝和梁希教授(杰出的林学家、后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就一起生活在这简陋的小屋里,两个人共用一张桌子。他俩年龄相差一轮,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经常一起去听新华日报社组织的时事报告,有时直接聆听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演讲或参加座谈。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金善宝顽强地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仰慕共产党、八路军奋勇抗日,多次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捐款捐物。他对办事处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
  金善宝还曾两次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找林伯渠同志要求去延安,林伯渠同志为他做好了一切安排,只因突发意外未能成行。后来,得知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认为这正是他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为延安作贡献的时候。他立即从多年搜集的小麦品种中经过整理、鉴定筛选出最好的品种,包装好送到新华日报社,请转交延安。半个月后,邓颖超同志告诉金善宝:“延安收到了你送去的种子,同志们感谢您。”
  在举世瞩目的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金善宝和在渝的几位进步教授一起,被邀请到嘉陵江边的张治中公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他们。这次难忘的会见,使他从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更加坚信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1946年3月,金善宝随中央大学由重庆又迁回南京,继续任教授。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大江南北形势动乱,台湾台中农学院聘他去任教,他断然谢绝,而应荣毅仁先生之聘赴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主任。
  南京解放后,金善宝应邀来北京出席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国务院组织与会的40多位代表前往东北三省参观。正当在哈尔滨参观时,国务院任命金善宝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年11月,国务院任命他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长。

南繁北育快出良种

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金善宝和同事们从全国各地搜集到小麦地方品种5544份。经过经济性状观察、鉴定、形态分类和生态分类研究,他们把这些品种分为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5个种。其中云南小麦被定为一个新种,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世界小麦研究的一个贡献。云南小麦目前已定名的变种有16个,最先定名的6个变种皆是由金善宝所鉴定和定名的。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属于普通小麦种,其下已定名的变种有100个,其中有22个变种是金善宝定名的。

中央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后,成立了南京农学院,金善宝任院长。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后金善宝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担任副院长,1964年接任院长职务至1982年末退居二线,后被国务院任命为名誉院长。

金善宝和他的学生、助手们先后培育出京红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及京春6082等小麦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最高年份超过6.67万公顷,其中京红7号、8号、9号平均单产超过当时风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麦品种的一二成。该项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1973年起,金善宝和助手们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了培育耐迟播、抗病性强、稳产、高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的工作。金善宝带领一批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中7606、中7902小麦新品种,增产效果非常显著。经过4年试种,一般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20%左右,最高亩**根据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换算:1亩=1/15公顷。以下全书同。产达400多公斤。晚播时间在15~45天之间,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这两个品种适应在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广泛种植。小麦品质也有很大提高,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小麦品种高20%左右,赖氨酸含量为10%以上。晚播小麦品种培育的成功,打破了冬小麦的常规栽培规律,是小麦育种的一个大突破。

金善宝一生潜心于小麦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优越自然条件,提出了小麦异地加代繁育的设想。他和助手们经过5年努力实验,取得了成功,一年可繁育3代,把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时间从十年左右缩短到三四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南繁北育”成为农业科技界广泛应用的育种方法。

桃李遍天下英名留人间

金善宝在科技生涯中,取得累累硕果,同时他还独立编著或组织同行共同编著了大量论著,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他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学》,起到开篇启后的作用;他与刘定安共同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志》是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他担任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填补了我国在作物育种方面进行全面系谱分析的空白,对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也有非常重要意义,这部58万字的专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水平与特色,与国外为数极少的类似著作相比也是高水平的,因而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1984年,该书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198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组织同行编写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该书225万字,涉及多种作物、多个学科,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金善宝不仅严于治学,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们或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中承担着重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或在农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其中获得研究员、教授者不胜枚举,还有的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金善宝精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学术贡献而蜚声海内外,早在1957年,就被授予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1986年10月14日,我国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受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主席恩斯明格(M.E.Ensminger)博士的委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仪式,将刻有“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的金奖牌授予金善宝,以表彰他对农业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

1997年,金善宝院士与世长辞,享年102岁。“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写照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