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专访李少昆:工作“顶天立地”推动产业发展

专访李少昆:工作“顶天立地”推动产业发展

  “研究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服务产业需求、推广扎根广袤大地,把‘顶天立地’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农业科研工作中。”这是“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玉米科技入户首席专家李少昆博士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谈到的科研感悟。

  密植高产成果图片李少昆-1.jpg

  李少昆长期从事作物生态生理与栽培研究,创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技术模式,为提高我国玉米高产潜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含金量高,还非常“接地气”,2005年以来,他数次获国家奖、省部级奖,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发展农业,技术先行。为提高我国玉米产量水平,2006年以来,李少昆带领团队成员在新疆、宁夏、甘肃等全国10余个生态区开展高产理论及技术系统研究,寻找作物产量、效率的差异分布规律,挖掘产量潜力。经过一系列高产潜力探索及关键技术培育,2013年,他带领团队在新疆奇台创造了亩产1511.74公斤的全国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单季亩产吨半粮的突破。

  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集约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李少昆积极探索玉米现代生产技术,基于对玉米产业发展方向的分析,于2010年率先在全国研究并推广“籽粒收获”技术,制定玉米密植高产籽粒收获技术规程,并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玉米主导技术。“相较于机械收穗损失、霉变率高的情况,“籽粒收获”不仅省去了晾晒、脱粒等环节,还提高了产品品质,实现全程机械化,促进了节本增效。”这是继玉米“单粒播种”后的又一次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在西北示范区,2010年前我们没有应用该技术时,种植密度是每亩地4000多株,现在已经达到每亩地6000到7000株,产量大幅度提高。”李少昆说。

  作为全国作物科学科普专家,李少昆深切感受到,只有将技术创新技术向广大农户普及,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发展进步。他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科普形式 ,历经十余年,组织全国500多位玉米产业专家编著了“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推动我国现代玉米生产理念与技术的普及。谈到“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的创作,李少昆深有感触:“我国玉米种植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巨大,技术需求各异。在手册和挂图编著期间,我们组织了不同专业及学科领域的一线专家在全国调研,同时联合当地技术人员,分析技术人员、农民、农资经销人员遇到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创作。手册和挂图按玉米生产管理环节,分为生长发育与关键栽培技术、生长异常、自然灾害、病害、虫害等不同模块,均以问题为导向,制作3600多张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截至目前,该系列手册重印21次,合计出版91万册;挂图重印16次,合计出版165.4万张,已推广应用至我国所有玉米产区。由于作品普及面广,社会影响力强,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作品奖)。

  农业技术创新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生产效率最有利的途径,也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谈到农业科研今后的发展,李少昆充满信心。“当前我国创新争先氛围浓厚,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相当重视,农业科研环境得到改善,今后我仍将坚守工作岗位,尽心尽力地服务农业科研和科普事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