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经济日报]中国农科院: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日报]中国农科院:推动种业创新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作物单产显著提升,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有力支撑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

  

  记者从1月12日中国农科院召开的“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时期,中国农科院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面成效显著,支撑种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建设方面,建成完善了由1座长期库、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05个原生境保护点以及种质资源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1月正式动工建设保存容量达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国种质资源保护能力。

  

  在种质资源收集方面,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已全面启动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4万份,其中96%以上为新收集资源,抢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贵资源。

  在种质资源鉴定和挖掘方面,中国农科院逐步实现由全面鉴定向精准鉴定转变。在对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进行基本农艺性状全面鉴定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3万余份种质的精准鉴定,进一步强化了种质资源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新种质创制方面,中国农科院通过远缘杂交等途径,创制了一批关键性状突出、遗传基础明确、育种家想用、育种中好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育种材料。其中,首次攻克利用冰草属优异基因改良小麦的国际难题,创制了一批多粒、广谱抗病性且产量三因素可同步提高的育种新材料,新材料正在为全国各麦区主要育种单位利用,并培育出一批新品种。

  据悉,“十四五”时期,中国农科院将以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为目标,聚焦我国种业自主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发不依赖受体基因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无外源基因无基因型依赖以及特异性强或广适性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组合诱变技术、新型育种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术、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准确识别跟踪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