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中国农村网]粮食种子安全吗?听听中国农科院专家怎么说

[中国农村网]粮食种子安全吗?听听中国农科院专家怎么说

      2021年1月12日,中国农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主要粮食种业发展有关情况。

  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据中国农科院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良种覆盖率有望达到97%以上。

  “目前我国水稻亩产为470公斤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到1.7倍。我国水稻品种培育已由以往单一的追求单产的提升向品质和营养的改良方向转变,优质和高产并重是目前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

  中国的水稻和小麦是可以保证绝对安全。但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仍呈现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农业农村部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

  “种质资源指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且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载体包括种子、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类型包括野生种、地方品种等,要求发芽率必须在85%以上。”作科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说。

  中国农科院已牵头建成完善了由1座长期库、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05个原生境保护点以及种质资源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2月正式动工建设保存容量达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国种质资源保护能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还牵头组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在全国31个省区市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4万份;开展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3万余份种质的精准鉴定;创制了一批关键性状突出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育种材料,在主要粮食作物基因组解析、新基因克隆以及育种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进展。

  主粮新品种选育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杂粮的优质、抗逆、宜机收等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

  小麦共审定新品种49个,其中国审品种19个。中麦895灌浆速率和耐热性居黄淮麦区南片首位,2020年推广面积为全国第三位;与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所合作选育的鲁原502,在黄淮麦区北片年推广面积超1500万亩。

  水稻共审定新品种74个,其中国审品种23个。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华浙优26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在2020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获得籼稻组金奖;在常规稻选育方面,育成“京粳”系列优质高产品种和“中富”、“中农粳”系列早粳品种,优质专用早稻品种中嘉早17长期位居南方籼稻推广面积首位, 2010-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500万亩。

  玉米育成中单123、中单685、中玉303和中单111等新品种10个,这些品种普遍具有早熟、优质、抗倒、宜机收的特点。中单111在内蒙古表现早熟抗倒、籽粒含水量低(22.4%)、产量高(969.2公斤/亩)、落粒损失率低(0.92%),在新疆奇台创亩产超过1570公斤。以中单808、中单909等为代表的老牌优势中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以上。

  大豆共审定新品种40个,其中国审品种11个。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覆盖我国三大大豆产区。其中,中黄37蛋白质含量高,籽粒大,外观商品性好,已成为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之一,年推广1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700万亩;中黄901早熟高产,抗大豆灰斑病,适宜东北北部大豆核心主产区种植,2020年推广面积近100万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产品等方面部署工作,缩小我国种业自主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