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亩产1234.88公斤 东北玉米机械粒收创新纪录
10月12日—14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20亩高产示范田中,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达到1234.88公斤,创东北玉米机械粒收规模种植高产纪录;同时,该地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较当地农户平均产量增加450公斤以上。
据介绍,该示范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生理创新团队指导生产,经农技部门测算,示范田亩均净收入1529.4元,较农户亩均增收918.9元。
人工穗收,转型为机械粒收
传统的玉米收获方式,通过人力收获成熟的玉米,在经过晾干、脱粒等程序之后,方可进行存储和销售。然而,这样收获的玉米,难以保障玉米质量。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明博博士介绍,“玉米刚成熟时,含水量一般在30%左右,而安全存储不霉变的籽粒需要降至14%含水率左右。农户收获后,一旦晾晒不及时就会发生霉变,这直接影响着玉米的卫生品质。”
机械粒收现场。中国农科院供图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玉米收获也大量依靠机械。当前,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在80%左右。但当前的主流,还是机械穗收。此后还需要与传统人工穗收方式一样的晾晒、脱粒与烘干过程,同样存在作业环节多、人工成本高、容易产生霉变等问题。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研发和应用机械粒收技术。当前,该技术在欧美已经相当普及。相比穗收,粒收更容易保障玉米的质量。明博介绍,“当前,我国机械穗收的比例可占全部收获面积的70%以上,穗收还是主流。穗收向粒收发展的关键,在于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需降至28%以下的较低水平,才能在田间高质量地一次性完成摘棒、脱粒、清选和秸秆粉碎抛撒等系列作业。所以,需要在玉米成熟后,籽粒田间干燥脱水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收获。在美国,收获期一般要比成熟期晚一个月左右,玉米籽粒含水率可降低到17%,才收获。考虑到我们国家玉米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可实现的模式应该是籽粒含水率降到25%左右的中等含水率时收获,结合籽粒烘干,可以协调玉米产量与收获成本之间的矛盾,同时得到质量更好的玉米。”
密植增产,水肥一体化利用
目前,我国玉米最高亩产是前不久在新疆创造的1663.25公斤,但绝大部分地方,无法达到这一水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玉米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316公斤,也就是说,平均亩产只有421公斤。
此次中国农科院的示范田中,是如何实现高产的?据该团队首席李少昆研究员介绍,团队历时17年在全国多个生态区组织实施玉米高产潜力探索,明确了以“密植增穗增产,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增加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高效分配”为核心的产量突破途径,已经连续7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
何谓密植?明博介绍,“比如在东北通辽,一般农户的田地中,每亩约收获玉米3500穗,而我们将播种密度提高到每亩6000株,收获时可以达到每亩5300—5500穗。在新疆,也就是我们刚刚刷新纪录的示范田中,我们每亩播种了9000株,实收8600多穗。发挥群体优势是现阶段玉米增产的可行途径。”
此外,应对密植特征,该团队还使用了更加高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长高以后,人或机械很难进行田间管理,尤其是密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玉米的关键生长期无法追肥,实现高产就非常困难了。农民通常采取增加底肥使用量或者使用缓释肥料的方式,希望能够满足玉米的肥料需求。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也严重拉低了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在我们的示范田中,依托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人不用进地,也能够在玉米生长期内按需浇水、追肥,在更好地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水和肥的损失”。
科技入户,提升种植户收入
据介绍,此次收获的千亩示范田,建立于2019年,团队带领当地合作社具体实施,把试验基地变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田间课堂”,宣传推广现代玉米生产理念和技术。虽然今年经历了春季低温、夏季干旱以及秋季台风冰雹等多次灾害性气候过程,但示范区玉米长势良好、抗逆性强、产量稳步提升。
这些示范田中的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广到当地农户之中?对此,明博介绍,“示范田本身就是为了向当地农民推广技术所设立的。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藏粮于技’重大任务以及通辽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项目支持,我们将在高产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拿到通辽主产区进行大规模的示范推广,结合当地普遍具备的浅埋滴灌生产条件,开展了高产宜粒收品种筛选、高产潜力与密植栽培、水肥高效运筹技术、高质量玉米生产等系列试验研究,筛选成熟的品种和技术就会在示范田里进行集中展示。像这样的示范基地,仅通辽市就设立了4处,带动了一大批种植合作社应用了我们的技术方法。”
明博告诉记者,“示范田本身就是做给农民看的,其中的技术相对于高产探索研究所运用的技术要更实用,农户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农户看到了示范田的实际增产效果,自然就会跟着学,因此这种推广模式的效果很不错。下一年,将会有更多的合作社和规模农户运用我们的技术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协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