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科(签章审批)
|
线上服务(原预约系统)
|
邮箱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English
首页
机构设置
所况介绍
作科所章程
所长致辞
现任所领导
历任所长
历任书记
职能管理机构
科研内设机构
新闻动态
热点新闻
科研进展
所内动态
传媒扫描
最新论文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图片轮播
科研成果
获奖
论文
著作
专利
新品种
年报
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学设施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
野外台站
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国家、部门质检中心
人才团队
院士
创新团队
创新研究组组长
博士后培养
党建文化
支部组成
制度建设
党建工作
群团工作
廉政建设
青年论坛
支部活动
乡村振兴
田间课堂
新技术推广
新材料、新品种展示
小麦产业专家团
玉米产业专家团
大豆产业专家团
研究生教育
培养概况
最新通知
规章制度
招生信息
暑期夏令营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研究生会
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风采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学会期刊
学会
期刊
下载中心
MENU
机构设置
所况介绍
作科所章程
所长致辞
现任所领导
历任所长
历任书记
职能管理机构
科研内设机构
新闻动态
热点新闻
科研进展
所内动态
传媒扫描
最新论文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图片轮播
科研成果
获奖
论文
著作
专利
新品种
年报
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学设施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
野外台站
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国家、部门质检中心
人才团队
院士
创新团队
创新研究组组长
博士后培养
党建文化
支部组成
制度建设
党建工作
群团工作
廉政建设
青年论坛
支部活动
乡村振兴
田间课堂
新技术推广
新材料、新品种展示
小麦产业专家团
玉米产业专家团
大豆产业专家团
研究生教育
培养概况
最新通知
规章制度
招生信息
暑期夏令营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研究生会
优秀毕业生
研究生风采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学会期刊
学会
期刊
下载中心
数字农科(签章审批)
原财务报销
线上服务(原预约系统)
邮箱
中国农业科学院
English
搜索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人民日报]万建民院士:科技创新 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人民日报]万建民院士:科技创新 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来源:
人民日报 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0-10-27
作者:
点击数:
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有效地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向“吃得好”跨越。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从粮食安全大视野进行战略与科技布局。
粮食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形成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新理论。通过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我国已实现粮食连续16年丰收,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新突破。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5公斤左右,大幅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谷物安全标准线,基本满足数量需求,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进一步升级,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新跨越阶段,老百姓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需要从“大食物观”角度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针对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优质专用品种,配套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三大主粮、主要食用油作物以及特色杂粮的优质化、专用化率,密切与产后加工和市场供应的联系,形成稳定、合理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只有坚持立足国内,把14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得到绝对保障,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得到提升,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推动量与质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是实现“吃得饱”到“吃得好”跨越的新动能
促进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我国在不同时期部署了一系列科技任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主要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收、减肥减药增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效等一系列与粮食有效供给相关的重点专项。培育了一大批支撑更新换代的重大新品种,创新了一大批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技术,形成了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协同提升的技术模式。粮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水平大大提升,新品种选育、地力建设、灾害防控成果突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粮食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提高到96%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
推进优质化和多元化需求。随着作物生产能力与水平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科技领域特别重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技术研发,食味和营养功能食品不断开发,专用特用品种不断推新。以创新驱动优质化和多元化的协同发展,正在着力解决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问题,尤其是粮食产品的“优质化、专用化”低,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粮食生产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要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提供全方位保障
强化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平衡。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需求相比,总体仍将处于紧平衡维持状态,必须坚持国内生产为主体、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的思路。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供求结构性矛盾,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方向,完善作物品种结构,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粮油生产拓展力度,尤其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粮油生产合作。进一步强化国内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不断提升重点区域粮食生产能力。
注重各类作物协同生产。在保障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安全生产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优质化与专用化生产,特别是加强油料与经济作物有效供给的合理布局与生产,提升食用油自给率,尽快改变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从作物品种布局上,适当调整增加油料作物的生产面积,合理布局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
加速作物生产转型升级。利用科技创新加速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专用化,提高粮食生产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投入利用效率,降低农田污染。提高粮食生产劳动者技术素养、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物生产转型升级,保障粮食产业发展可持续性。
不断提升现代粮食产业发展能力。强化“面向生产过程、面向产业发展”观念,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出发,将粮食生产以丰产为主要目标向丰产、提质、增效、绿色转变,突出“精简规模化、优质品牌化、资源高效化、生态绿色化和智慧精准化”技术发展,实现粮食生产融入粮食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分享:
新闻推荐
1
作科所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
2
作科所召开消防安全培训会
3
小麦泛基因组研究揭示我国...
4
作科所举办全所综合政务培...
5
作科所揭示大豆关键基因C...
6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
7
倾听青年心声 为高质量发...
8
作科所召开“第三届国际农...
9
作科所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
10
作科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