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农科试验田里过儿童节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科普基地公众开放日侧记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北京的小朋友们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由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共同举办的科普基地开放日恰逢儿童节,科学家们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次不一样的儿童节,近距离为小朋友介绍农作物的特性、用途、起源等,带孩子们领略缤纷绚烂的农作物之美。
6月1日清晨,位于北京北三环联想桥南侧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普基地内人头攒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作物呀?”参观活动刚一开始,作科所副研究员宋振伟就抛出一个谜语发问,“是花生,这位小朋友答对了!”
作科所所长、研究员刘春明介绍,目前开放的科普基地是作科所院部试验基地的一部分,占地约3.6亩,共设置88个小区,每个小区15平方米。此次展示的有包括小麦、黑麦、小黑麦、燕麦、荞麦、水稻、豆类、甘薯、高粱、马铃薯、籽粒苋、花生、油菜、蓖麻、芝麻、胡麻、红花等在内的20种作物共86个品种。此外,还有立体匀播技术展示。
科普基地里多种多样的作物吸引了孩子们探索的目光。“这种白色的小花原来是马铃薯花啊!”一位小朋友好奇地说,“我吃过马铃薯,还吃过薯条,但从来没见过马铃薯开花。”科普基地里马铃薯花正在绽放,金黄色冬小麦已近成熟,再有10多天就可以收割了,两块油菜田里的冬油菜已经接近成熟,泛出黄色,春油菜还留着些许青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很多农作物吃过但并不认识,重新发现、再认识日常的食物由来就是一次探秘之旅。
来自农科院附属小学的带队教师表示,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小朋友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农作物、土壤和农业科技,了解更多书本以外鲜活的知识,感知每一粒盘中餐的艰辛耕作过程,能够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小朋友来看看这种麦子是不是很特别啊?它叫小黑麦。”作科所副研究员侯鹏给孩子们讲解由“小黑麦之父”中国农科院鲍文奎院士创制的小黑麦,小麦和黑麦杂交创制了小黑麦这个新物种。
作科所科普基地不仅展示出农作物的生态多样性,更集中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成果,如作科所科学家选育而成的中麦系列、轮选系列、航麦系列等冬小麦品种,以及我国传统地方品种和各类优异资源。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吴蓉女士带着儿子小满参加了活动,她告诉记者,她在朋友圈看到活动公告就第一时间报名了,没想到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增长了知识,更让家长也长了见识。“我听过讲解后,才发现农业原来有这么多知识和科学包含在里面。有这么多科学家作科技支撑,我们才能吃到这么多种类的优质农产品。”
刘春明说:“科普基地开放不仅拉近了农业科技和公众的距离,也拉近了科技工作者和公众间的距离,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出来、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这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