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主导的国际农业科技扶贫项目 造福一带一路18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蒋建科)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结题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政府(科技部)与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并由我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主持的最大的该项国际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已造福“一带一路”18个国家和地区,项目的长期目标是使目标国小农户水稻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使3000多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据介绍,“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项目于2008年启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导、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员牵头,联合国内外58家(国外26家和国内32家)水稻研究单位,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在18个非洲和亚洲目标国家和地区试种、审定和推广,对目标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黎志康研究员说,所谓绿色超级稻就是本着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在培育高产、多抗和优质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和研发“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在目标国家和区域实现水稻生产中“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项目为此采用了创新的绿色超级稻分子育种技术和策略,培育出一大批高产、多抗(抗旱、耐盐、耐淹、养分高效等)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在目标国家和地区审定并大面积推广。
据悉,项目共在亚洲和非洲18个目标国家审定品种78个,目前这些品种正在各个目标国家稳步推广应用。根据各个目标国参加单位反馈的推广面积和绿色超级稻种子的生产数量,推算绿色超级稻品种在亚洲和非洲目标国家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612万公顷,使160万小农户受益。此外,项目在中国的西部五省区(宁夏、贵州、四川、云南和广西)培育绿色超级稻品种6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21万公顷。
此外,项目还资助独立专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结果显示,在菲律宾望天田和灌溉生态系统种植新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比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增产0.89-1.83吨,平均增收为每公顷230.9美元。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超级稻品种的迅速推广已对目标亚非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扶贫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