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国产大豆的中流砥柱 “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

[科技日报]国产大豆的中流砥柱 “中黄13”累计推广1亿亩

  21日,在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的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现场,被誉为“国产大豆中流砥柱”的“中黄13”,迎来其累计推广第1亿亩的收获。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自信地说:“我可以肯定大家日常喝的豆浆、吃的豆腐,是用国产大豆生产的”。此话大背景是国内大豆市场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从1995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开始,大豆进口量二十多年间持续走高,到2017年,总进口量高达9554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7%,年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3。但“进口大豆的优势是出油率高、价格低”,主要用于食用油和饲料加工;而国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平均在40%以上(比进口的高1到2个百分点),主要是人类食用。“去年国产大豆产量142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食用大豆的自给”。

  在进口大豆的汹汹来势面前,“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有‘杀手锏’,有我们的代表人物”,韩天富表示。他说的“杀手锏”就是“中黄13”,代表人物就是选育出“中黄13”的王连铮老先生。“非常有意思的是,‘中黄13’就是在我国加入WTO那一年(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此后至今,大豆进口关税极低,意味着“大豆产业在过去十几年中基本上直接暴露在‘敌人炮火之下’。但我们坚守住了阵地”。

  据悉,“中黄13”蛋白质含量超过45%,比国产大豆平均高5个百分点,在有限的种植面积上,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保证了黄淮海地区几个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妇女儿童的蛋白供给和营养健康;先后通过了安徽、天津、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四川、河南、湖北等9省份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从北纬29度到北纬42度,跨三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4公斤纪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202.7公斤,增产16.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中黄13”还耐瘠节肥,多抗,对杂草抑制力强,生产投入少;且在黄淮海大豆与小麦轮作区,每亩地可增加小麦产量约10%。综合计算,每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57元。

  “1亿亩不是终点,‘中黄13’还在不断推广之中”,韩天富如是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