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作科所举办2016年玉米绿色增产增效观摩活动

作科所举办2016年玉米绿色增产增效观摩活动

    9月26-27日,作科所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举办“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活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副处长项宇,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处副处长邹奎,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褚瑞云,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贾无,市政府副秘书长耿明,德州市农业局局长郭平银,德州市农科院院长贺洪军,武城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磊等领导及有关专家90多人出席活动。

    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展4年来,以黄长玲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组通过整合分散在全院各研究所的成果,选择吸收院外以及国外的先进适用技术,从优良品种、土壤肥料、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模式研究,探索不同主产区、不同生态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最优解决方案,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在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项目组发布了黄淮海玉米产区武城县示范点集成推广应用的“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探索引进了履带自走式机器人智能热喷雾施药技术,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和农药烟雾化技术,远程监测热雾机行走状况并控制农药雾化喷施,省人工节约农药,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同时积极筛选适宜机收粒品种,试验机械直收粒,推动示范点所在区域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针对近两年玉米价格不断下滑的大趋势,项目组贯彻“节本增效”理念,项目实施过程中减药20%可降低成本5元/亩,减肥10%可降低成本15元/亩,减工1个可省工100元/亩,农户总体上可节约成本120元/亩。经专家预测,在30万亩示范田,测产平均达到667.5公斤,比三年前增产了14.1%,成效显著。

    陈萌山充分肯定了项目实施成效,指出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技术密度高、全程机械化、减少了投入,示范推广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实现了玉米全生产过程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第二,创新创立了正确的技术路径,以全程机械化为载体,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减量增效为重点。第三,创造了技术全面落地的工作机制,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一盘棋,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协同创新。第四,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的支持。第五,是项目组各个协同单位的领导和专家高度重视。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对科研单位探索如何实现顶天立地,服务国家发展,实现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写好顶天立地两篇文章,一个科学创新文章,一个产业服务文章,意义重大。

    陈萌山对明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转化推广,一手抓深入创新集成示范。抓全面转化推广,一要编发推广手册,把专家语言转化成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语言;二要重点对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定向推广。三要大力开展培训、技术示范。充分利用武城这4年时间试验示范的成果,结合田间示范开展培训、观摩及示范推广。四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的支持,是推动项目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抓深入创新集成示范,要围绕全面和持续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以提高玉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开展生产和技术两个链条的研究与示范工作。通过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的集成,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新产品加工,以及经济分析和政策的创设,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中国农科院院办、成果转化局、科技局、监察局、财务局、国际合作局、相关研究所的有关领导、专家,以及德州市农科院、武城县的有关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有关企业代表等。作科所党委书记孙好勤、副所长李新海,科研与成果转化处、所办、人事处及玉米相关创新小组人员参加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