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005年4月28日,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暨理事会会议在京举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理事会理事出席了会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旭副院长主持了学术报告会,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主持了学术委员会暨理事会会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理事会理事长、管理委员会主任翟虎渠院长作了关于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总体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的大会主报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范云六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贾继增研究员、辛志勇研究员、黎志康博士以及郭三堆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转基因植物及代谢工程研究进展”“基因鉴定研究进展”“转基因抗黄矮病小麦”“农作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和“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与产业化进展”的学术报告。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副司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先后在大会上讲了话。

        出席会议的国内外学术委员就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向科学性与前瞻性、人才发展战略与激励机制、国际合作、开放课题与学术交流策略及资金筹措与使用、大工程管理与运转模式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外国委员在发言中都表示非常高兴能受聘担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并非常愿意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Gurdev. Khush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John Innes中心的 Mike Gale博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Cornell 大学S.D.Tanksly教授在发言中都充分肯定了中国农科院在科研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的成绩,并建议基因组学基础研究设计的五大作物要加强合作、明确目标,要联合国内外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骨干力量按照不同作物建立全国大的育种协作网,要重视资源交换工作,要继续做好人才培养尤其侧重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引进急需人才,积极选派年轻的科学家到国际知名实验室进行学习培训。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矢野昌裕研究员还认为,重大科学工程既要注重基础研究,也要重视农业应用研究。

        翟虎渠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要解决的是国家的重大难题和挑战,具体说是培育更多的新品种、更好地改善环境。针对目前粮食安全问题,开展基因和遗传资源研究,应用作物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基因网络和代谢途径,构建大规模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体系,进而发掘和克隆重要性状基因,创制新种质和育种新材料,培育超高产优质抗逆高效新品种。我们强调基因资源的研究,要做到“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入地”就是要尽快出好的品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农作物研究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向兄弟单位提供好包括资源在内的服务。目前我院在棉花品种的选育上在国内领先,今后5年的目标是小麦出品种,我们要与国内发展较好的育种单位合作,为他们提供好的种质资源,共同培育优良的小麦品种,争取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并表示要加强小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下的主任负责制。第一届理事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际水稻所和大北农集团的相关知名专家和领导15人组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任理事长;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在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22名专家组成,如著名的植物基因组学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M.D.Gale博士、国际著名的水稻遗传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S. D. Tanksly、国际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urdev. Khush博士、美国Cornell 大学吴瑞博士、国际著名的水稻分子生物学家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矢野昌裕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博士和内地两院院士范云六、李振声、董玉琛、戴景瑞、方智远、盖钧益、张启发等,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范云六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为重大科学工程的最高学术审议机构,负责审议、制定重大科学工程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考核、评价各实验室工作等。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我国第21个,也是农业及生物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它是我国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能力建设的重大进步和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已于2003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使我国具备了世界一流、国内最好、大规模、高通量和高效率进行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核心设施和技术平台,为国家这一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技术支撑,成为国内同类研究共享的技术平台。

        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本着设计施工与科学研究同时启动、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和人才引进并举的原则,抓紧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极联合全国相关研究力量,积极承担了“重要农作物核心种质的构建、重要基因发掘”等“973”、

        “863”等国家级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广泛开展了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研究、种质资源基因鉴定与新基因发掘、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尤其是加强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新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农作物优质抗逆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批如:“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抗虫基因的研制及其应用于创造抗虫棉”等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并克隆了一批优异基因。重大科学工程还以其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条件、科学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创新环境,汇集了农作物基因资源、基因改良、分子育种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实力强大、阵容整齐具有国际竞争里的研究队伍。特别是最近几年,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使这支队伍更加充满活力,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重大科学工程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CIMMYT、IPGRI、IRRI三个国际组织及四个发达国家实验室共同发起了“挑战计划--为穷人开发作物遗传多样性”,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韩国、IRRI、CIMMYT、IPGRI、UNDP、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开展了60多项国际合作研究,参与和主持了国际大科学合作如CGIAR挑战计划项目、全球丰收计划附加项目等重大项目;主办了首届基于基因组学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Havestplus等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建成了CAAS-IPGRI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并开始联合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

        随着重大科学工程进一步开放,优秀人才的进一步引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作为我国的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学科发展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它必将在提高我国在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水平,加速我国在作物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实用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开发及其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我国21世纪粮食和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