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热点新闻» 作科所绿豆种质资源挖掘与新品种创制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作科所绿豆种质资源挖掘与新品种创制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27日,2014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作科所程须珍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高产多抗广适绿豆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在我国,绿豆属小作物,其品种改良起步较晚,生产用种混杂,品种产量低、区域性强,适应性狭窄,且抗病虫能力差,尤其是抗豆象、抗叶斑病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资源匮乏。同时,在耕作方式、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方面也缺乏研究,没有形成配套、规范的技术模式。针对上述问题,程须珍创新小组从搜集引进国内外绿豆资源入手,通过构建中国绿豆优异资源和核心种质,发掘我国绿豆中缺乏的抗豆象、抗叶斑病基因资源,培育新品种,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

首次创立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绿豆抗性育种体系,培育出多个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其中抗豆象品种属国际首创;新品种中绿3号高抗豆象、抗叶斑病、抗白粉病、耐瘠薄,适宜在西北旱薄区种植;中绿4号高抗豆象、抗叶斑病、抗白粉病,适中南部地区种植;中绿5号抗叶斑病、白粉病、高产稳产、耐干旱、超广适,种植范围广覆盖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及西南等29个省份,是目前我国绿豆产量最高、抗性最强、适应范围最广的绿豆新品种,解决了我国绿豆抗病虫性差、产量低、适应范围狭窄等问题,减轻了因打药和熏蒸造成产品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首套大规模绿豆种质和育种材料抗豆象特性评价技术体系,明确绿豆野生及栽培种抗豆象遗传特性,发现野生绿豆TC1966和栽培种V2709的抗豆象性状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采用BSA法,利用RAPD和SSR/STS引物,对杂种F2、BC1F1和F3,及重组近交系(RIL)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将抗豆象基因Br定位在第9连锁群上一个2.4 cM区间。构建了一张世界上标记数最多、密度最高的绿豆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5 cM。

研究集成新品种麦后复播、间作套种、旱区地膜覆盖等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创造出麦后复播绿豆亩产243.7公斤、林-豆套种绿豆亩产122.5公斤、蔗-豆套种绿豆亩产102.7公斤、旱地种植绿豆亩产241.7公斤等高产记录,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解决了绿豆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成果自2005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仅中绿3号、中绿4号、中绿5号就遍及全国29个省份,种植覆盖率达到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在18个省份累计种植1204.3万亩,增产1.94亿公斤,增收超过20亿元。

本成果丰富了我国绿豆优异种质资源,对提升绿豆育种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