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作物科学盛会在京开幕 携手共图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8月15日,受国际作物学会委托,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于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国际作物科学大会是作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是中国首次获得主办权。会议以“作物科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设19个大会报告、300多个分会报告、900多张墙报,同时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产品展览、形式多样的考察参观,让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分享作物科技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作物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未来。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束为,中国作物学会荣誉理事长、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组委会主席翟虎渠,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国际作物学会副主席肖恩?开普勒(Shawn Kaeppler)先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李家洋副部长,分别代表国际作物学会委员会和第七届国际作物大会主办国政府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李家洋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形势与展望。他指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迅速。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他同时表示,当前中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还要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李家洋向与会代表分享了科技创新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持续提高,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农业科技的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和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李家洋介绍了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情况。他强调,“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方向,发挥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作用,推进现代院所建设,继续加强与国际农业科技同仁的深入合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物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世界粮食与食物供给安全、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环境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主办本次大会将有助于加强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作物科研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提高我国作物科研队伍的国际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作物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和组织协办,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并由大北农集团等20多家企业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