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科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赴云南开展旱灾调研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正值抗旱救灾关键时刻,3月17至21日,作科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期间体系全体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和骨干团队成员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国际干旱研究所的食用豆专家先后到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理市祥云县实地考察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并就如何应对干旱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
曲靖市是云南省蚕豆主产区,全市种植蚕豆40万亩,豌豆20万亩,受旱面积达80%。在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考察蚕豆时发现,受干旱严重的田块,有的没能按期播种或正常出苗;有的株高不到正常年份的30%,且无分枝,少荚或无荚,几乎绝收。大理市种植蚕豆50万亩,受旱面积达78%,其中大理祥云县祥城镇蚕豆生长前期基本正常,由于花荚期干旱少雨,缺水严重,导致生长后期全部枯死,产量损失达60%以上。
专家们还观摩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示范田蚕豆生长良好,预计亩产鲜蚕豆800~1000公斤,亩产值可达4000~5000元。因此虽然大面积干旱导致蚕豆总产降低,由于鲜食蚕豆价格较高,示范田豆农收益普遍提高。在大理综合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专家们现场评估了高密度垄作综合栽培与稻茬免耕平作的产量差异,认为蚕豆高密度垄作栽培一定程度上可应对干旱,保证产量。
此次调研,国内外专家切实感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示将联合攻关,开展蚕、豌豆抗旱、抗逆新品种选育。另外,从长远看,近年来干旱严重度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应对这种局面,除进行抗旱品种选育等,还应开展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发,并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王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