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国外大豆种质的引进、研究与利用”通过成果鉴定

“国外大豆种质的引进、研究与利用”通过成果鉴定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6个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外大豆种质的引进、研究与利用”成果,日前通过了由农业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成果鉴定。

该项成果以解决生产实际为目标,有计划的引进国内急需的大豆种质资源,以“引进、研究和利用相结合”为原则,开展跨部门、多学科综合研究,使引进优异大豆种质在遗传育种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根据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需求,共引进了国内缺少的种质资源2300份,约占我国栽培大豆现有资源的10%,其中包括137个已知基因的大豆近等基因系及其它特殊遗传材料,丰富了我国大豆基因资源库。

2.从形态生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引进材料进行了鉴定评价,向全国30多个育种单位提供了优异种质1万余份次。其中中品661等7个品种已直接在生产上应用,累计种植面积为522.9万亩,增产1.5亿公斤,新增产值3.5亿元。国内育种单位利用引进的63份种质,已培育出适于不同生态条件的高产、抗病、优质大豆新品种271个。其中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品种100个,包括目前全国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绥农14;利用时间最长、年推广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合丰25;突破325公斤/亩高产指标的辽豆14;适于密植的半矮秆高油品种合丰42;抗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线1号;脂肪氧化酶双缺失的五星1号;无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中豆28;高异黄酮的中豆27;聚合了3个优质基因的中黄16;脂肪含量最高的国家审定品种冀黄13;使大豆种植区域向北推移100公里的极早熟品种东农36等,以上品种累计种植面积7.75亿亩,占全国同期累积种植面积的25.7%,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利用RAPD和SSR标记分析中美、中日大豆种质的遗传差异,为资源引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引进材料定位了大豆脂肪氧化酶(Lox-3)基因和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强毒株系抗性新基因,培育出抗SMV中品95-5383,抗SCN1、4号和抗旱的中品03-5297等新品系。

由李振声院士为主任委员、方智远院士和盖钧镒院士为副主任委员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历时25年,技术路线先进,创新点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总体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大豆引种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大豆资源利用的分子鉴定及抗花叶病毒病和脂肪氧化酶基因的定位居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兼备实用性和科学性,对国外引种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