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谷子正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模式作物-首届国际谷子遗传学会议在京召开

谷子正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模式作物-首届国际谷子遗传学会议在京召开

        3月10-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承办的首届国际谷子遗传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西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围绕“推动谷子成为禾本科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这一主题,对国际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而广泛的交流,为推动今后更加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说,模式生物在引领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先进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果蝇、线虫、小鼠、豌豆、拟南芥、水稻、玉米等模式生物的系统研究,逐步奠定了今天遗传学发展的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为解决人类健康、促进生物产业、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保障。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升,需要不断推动遗传学的深入发展,为解决更多的理论和实际需求问题提供依据。谷子与玉米、高粱、甘蔗、珍珠粟、糜子、柳枝稷等禾谷类粮食、能源作物近缘,具有抗旱、耐瘠薄、高光效以及基因组小、生育期短等突出优势。通过以谷子为模式开展功能基因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相关作物基因组复杂、植株高大和繁殖期过长的不足,而且可为解决多年来难以解析的抗旱和C4光合作用的遗传分子机理提供全新的思路。
    李家洋指出,目前谷子遗传学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遗传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构建完整全面的遗传信息数据库,筛选构建一批核心的研究群体和突变体库。此次与会专家就谷子遗传信息网站的构建、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编写、谷子遗传学国际学术委员会的建立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积极共识,必将对禾本科黍亚科粮食和能源作物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据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刁现民介绍,我国是谷子的起源地,也是世界第一大谷子主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的80%。但长期以来谷子未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其遗传学研究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来,谷子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步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发展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新的候选模式作物。2010年以来,美国、中国先后公布了谷子全基因组,为今后的谷子功能基因研究搭建了平台。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均启动了谷子和狗尾草遗传学研究。以作科所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的中国科学家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谷子基因组测序、单倍型图谱构建、全基因组重要性状关联分析、数据库构建等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力推动了世界谷子遗传学的研究进程。
     本次大会充分展示了国际谷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谷子遗传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汇集谷子研究领域最广泛、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大会的成功召开,为加深我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和巩固我国谷子遗传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局长冯峰、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蒋丹平,以及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中心东亚办事处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