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作科所组织京外小麦田间考察活动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作科所组织京外小麦田间考察活动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所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工作的更好开展,加强与有关小麦育种优势单位交流合作,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5月17-18日,刘春明所长、孙好勤书记等所领导带队,组织了由小麦种质资源、育种、栽培等研究领域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考察组,赴河南新乡与安阳、河北赵县等小麦不同生态区,对我所小麦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品种多点评比和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田间试验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同时,也对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小麦新品种培育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与交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雷茂良等领导参加了考察活动。

  普通小麦-冰草多粒育种材料创制成果丰硕。将来源于冰草P基因组中的3个多穗粒数、4个高千粒重、一个有效分蘖、5个抗白粉病、2个抗条锈病、2个抗叶锈病以及早熟、控制旗叶形状、茎秆强度、抗旱、氮素高效利用等育种关键性状基因/QTL,转入小偃6号、小偃22、济麦22、鲁麦14、周麦18、郑麦9023、豫麦18、石4185、藁城8901、扬麦158、扬麦16、川麦42等主栽小麦品种背景下,特别是多粒性状受主效QTL控制,并在多环境下表达稳定,能够作为显性标志性状供育种选择利用。目前,已培育出一批以“普冰03-3”为代表的多粒、高千粒重、亩穗数、籽粒均匀、抗病、抗逆等协调表达的育种亲本材料和后备新品种。

  赤霉病抗性材料选育取得新突破。针对生产上赤霉病抗性资源、品种缺乏等需求,作科所加大力度,在抗性资源筛选、培育方面开展协同供关,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对大量种质资源的反复鉴定,鉴定出100多份赤霉病抗性达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其中包括地方品种与现代育成品种;培育出了抗性达到中抗的高代品系50余份;此外,通过对我国的5个当前的主栽品种进行EMS诱变与抗性筛选,初步获得了30份抗病的突变体,其中一些突变体保留的原品种的优良农艺性状,不仅可以用于抗病功能基因组研究,甚至可以直接用于育种与生产。

  新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优质麦品种“中麦578”抗寒性好,早熟,籽粒大、角质,优质强筋,熟相好,综合抗病性较好,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中抗条锈、叶锈和白粉病,赤霉病中等偏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选育。2014-2016年度黄淮北片2年6点次产量试验平均亩产609.5 kg,比对照良星99增产1.6%,比优质对照师栾02-1增产6.8%。黄淮南片2年9点次产量试验平均亩产604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2%。籽粒平均蛋白质含量14.7%,粉质仪稳定时间18.0 min,延展性163 mm,最大抗延阻力792 EU,拉伸面积164 cm3,适合制作优质面包。2016-2017年度正在参加河南省优质组和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域试验,黄淮南片和黄淮北片半冬性组联合品比试验,河北省优质组联合品比试验。同时,一些新材料如轮选266、中麦29等也显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