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超级小麦” 星火燎原

“超级小麦” 星火燎原

“超级小麦”培育计划出台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跨越计划会议上正式宣布,我国开始实施“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盛夏季节,记者连续奔赴北京、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实地观摩采访了“济麦19”、“北京0045”等一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新品种和新品系。

“超级小麦”是指产量潜力具有重大突破,产量水平实现跨越性提高,同时具有品质优良、多抗稳产、高效利用光水肥资源等优异性能的小麦新品种。培育推广“超级小麦”可破解目前我国小麦单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所面临的若干技术瓶颈问题,通过产量来带动整个小麦育种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小麦作为我国第二大作物,是我国50%—60%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国消费量约1.05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20%左右。中国小麦的丰歉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据预测,2020年我国小麦需求量为1.4亿吨,比现在要增加28%。要实现小麦主体自给,任务非常艰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何中虎博士认为,在小麦面积不可能大幅度恢复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进一步提高单产。通过遗传改良来全面提高产量潜力、产品质量和抗逆能力,进而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是提高我国小麦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15年培育50个超级小麦新品种

我国小麦单产水平与世界高产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现有的一些超高产品种适应性差,虽然有较高的产量纪录,但不能大面积推广,或者是因为其高产纪录是依赖于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部明确提出了我国“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的总体目标:在项目实施期间,选育出50个超级小麦新品种,在较大的生产应用面积上使小麦生产能力提高40%,水、光、肥等资源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再提高15%,育成的超级小麦品种推广种植5亿亩。

项目将以黄淮麦区为主,兼顾南方麦区和春麦区,分三阶段进行。具体目标概括为“六七八”和“百千万”,即:2006年—2010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650公斤,千亩稳定达到600公斤,万亩达到550公斤;2011年—2015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750公斤,千亩稳定达到700公斤,万亩达到650公斤;2015年—2020年,使百亩产量稳定达到每亩800公斤,千亩稳定达到750公斤,万亩达到700公斤。总体目标是既要突出产量指标,又要切实解决超级作物面积不够大的问题。这是“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

“超级小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标记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各种类型的超级小麦新品种,提高我国小麦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大规模高效基因转化的技术体系,转化小麦高光效、高营养利用效率、抗旱、抗盐、抗病、抗穗发芽等以及株型发育等一系列重要基因。同时采取包括品比试验、攻关试验、百千万亩展示等形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力争使投入产出比达到1∶40

“超级小麦”培育计划由设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持,国内小麦育种主要优势单位参加,并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澳大利亚分子育种中心和美国农业部分子育种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分为新品种选育、遗传生理特性研究和示范推广等部分。建立首席科学家—省(区)主持人—参加单位(人)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分工。

“超级小麦”还将与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攻关、跨越计划、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紧密结合,整合现有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专家们乐观地估计,到2015年项目共选育成50个超级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亿亩,累计增产小麦50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800亿元。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将达到1∶4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