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高产节水多抗广适冬小麦新品种中麦175选育与应用
“高产节水多抗广适冬小麦新品种中麦175选育与应用” 获201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针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偏低、需水量大、抗性差、适应区域窄等突出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历时20年,以增加穗数和提高综合抗性为核心,综合应用生理性状选择等新技术,建立了株型紧凑、小叶、多穗型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选用矮秆抗倒、株型紧凑、小叶、抗热和兼抗三种病害的BPM27与多穗、广适品种京411杂交,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择,育成的中麦175实现了高产抗倒早熟与节水、抗病抗逆、广适性的同步改良。中麦175是我国第一个同时通过国家水地(2008)和旱肥地(2011)两个区域审定的水旱兼用型品种,还通过北京(2007)、山西(2007)、河北(2009)、青海(2011)和甘肃省(2012)的审定,实现了我国冬小麦育种的新突破。
中麦175具有4大突出优点。(1)高产矮秆抗倒伏,株高约79cm,较对照降低17cm,熟期较对照提早2天;在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和黄淮旱肥地生产试验中均名列第一,平均较对照增产7.6%。(2)节水性能居近10年国家审定的100个冬麦品种首位,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高,2012年和2014年创造陕西省和甘肃省旱地高产纪录。(3)兼抗条锈病、叶锈病,抗寒性与耐高温性均居现有品种前列;审定和推广区域首次从北部冬麦区扩展到黄淮旱肥地及甘肃与青海冬春麦交错区,跨10省市3个麦区,适应性特别广。(4)面条和馒头品质评分(85和92分)皆达到国家优质标准,籽粒锌含量45.8mg/kg,比普通品种高30%左右。
系统阐明中麦175高产、节水、综合抗性与广适、优质的遗传与生理基础,制定并大面积推广“播量适中、春季一水、减少施肥”等高效简易栽培技术规程。连续7年为北部冬麦区水地第一大品种,约占适宜地区面积40%;还首次扩展到黄淮旱肥地,约占适宜地区面积23%;带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实现品种更新换代。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主导品种,被选为国家北部冬麦区与河北、山西、北京三省市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据河北等10省市种子管理站统计,2009至2017年累计推广3412.8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获植物新品种权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在SCI期刊、中国农业科学等发表论文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