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首页» 新闻动态» 所内动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玉米专用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机制与技术”项目成果实现通辽玉米百万亩亩产超吨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玉米专用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机制与技术”项目成果实现通辽玉米百万亩亩产超吨粮

10月17日,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专项2025年秋收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观摩会上传来喜讯,通辽市208.02万亩示范区平均产量达1018.25公斤/亩,首次在东北主产区实现玉米百万亩亩产超吨粮,标志着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

890f7bab388f2926ddab42f2278ca734.jpg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总师郑戈、科学技术司科技规划处副处长杨明英,通辽市副市长吕国华以及专项各承担单位代表等出席了重点专项示范观摩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测产结果得益于“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的成功示范与推广,希望项目团队继续深化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加强成果转化与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注入科技动能。

图片.png

项目负责人李少昆研究员表示,作科所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围绕玉米“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构建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系统集成了株行优配、导航精播、滴水齐苗等10项关键技术,将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4500株/亩提升至5500–6700株/亩,实现每亩有效增穗1000余个,粒重显著提高,全国累计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为玉米单产跨越式提升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会上,咨询专家团队听取了“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专项的5个项目汇报,总结了专项实施成效,并结合田间观摩情况点评交流,为项目技术优化与区域推广提出建设性意见。据了解,自该专项启动以来,始终聚焦玉米等主粮作物单产提升的“卡脖子”难题,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建设了30余个核心示范基地,为推动我国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会议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



TOP